當南方遇見北方 婆媳如何一家親

|復(fù)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我好,我自然不會對你差,尤其是婆媳,本來就是一家,婆婆疼愛媳婦兒,媳婦兒就會把婆婆當媽媽一樣對待,媳婦兒把婆婆當長輩,婆婆自然也會心向媳婦兒,這和地域、飲食、生活差異完全不相關(guān),重要的是互相信任,彼此愛護,方能親如一家。

  小編推薦:

  要不要嫁他 別太在意婆婆態(tài)度 男人面對婆媳相處別惟命是從

  手拿當年的全家福,鐘蘇難忘婆婆對她的好。

  說實話,戀愛后第一次陪老公回陜西農(nóng)村見未來的婆婆時,一路上我的腦子里都七上八下。聽朋友們說,在北方農(nóng)村,吃飯都不準女人上桌,而且,農(nóng)村人重男輕女。

  幸好,這一切都是我的庸人自擾。見到婆婆第一眼,這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就用她粗糙但卻溫暖的大手拉住我的手,她說:"閨女,到這兒就是到家了。"這句話頓時讓我忐忑不安的心踏實了下來。

  老公教過我,婆婆是個勤快人,到了家里一定記得幫婆婆下廚打雜手,雖然我在家里是幺女兒,很少做家務(wù),但是眼見未來婆婆這么慈祥,當然更為了討未來婆婆開心,我當即卷起袖子,在廚房里幫婆婆做起了家務(wù)。土灶臺、大鐵鍋,婆婆家煙熏火燎的廚房條件,自然不能和我在重慶家里同日而語,不熟悉環(huán)境的我更犯了不少低級錯誤,但是婆婆一句怨言也沒有,她總是樂呵呵地夸我能干、聰明,是個"好閨女"。

  當晚夜深時分,我正準備挨著婆婆睡下,老人家突然神秘地把我拉到一邊,她有點不好意思地從身后拿出一個面盆,說:"好閨女,我們這里上廁所都在豬圈,你肯定不習慣,這個盆子權(quán)當痰盂將就著用吧。"我正為這事兒發(fā)愁,但又羞于開口,婆婆的細心體貼不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讓我對婆婆并不寬裕的家境百感交集。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就算婆婆家再苦再難,也要把這份愛堅持下去。

  當然,一對親切的公婆不可能幫我克服掉所有南北方差異帶來的惶恐和不適,比如飲食習慣上的差別,就成了我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婆婆家的習慣是每天早上9點左右吃早飯,也就是喝玉米汁;午飯安排在下午3點左右,食物是傳統(tǒng)的北方手搟面條;晚飯對于他們則屬于可吃可不吃的一頓,即使要吃,也是吃點自家烤的膜就了事。從時間的安排到食物的單一程度上,都和我們完全不同。

  勉強堅持了一周,我那習慣了重慶火鍋麻辣鮮香、久違了大米飯的脾胃都快"淡"出毛病來,左思右想一番,我決定和婆婆"攤牌"。我先向婆婆解釋了重慶人吃飯的口味習慣,然后婉轉(zhuǎn)地表示能否讓我下廚做一頓川菜解饞。哪知婆婆一聽比我還激動:"好好好!正想幫你改善伙食,可又不知道怎么做,你拿主意大膽地做吧。"

  拿了婆婆的令箭,再加上家里一幫弟弟妹妹幫忙打下手,我在北方的第一次烹飪進行得一帆風順,紅燒雞、回鍋肉這些地道川菜很快一一上桌。公公、婆婆的接受能力讓我大吃一驚,他們邊大快朵頤邊對菜品贊不絕口,一頓飯吃得大家其樂融融。后來我才從老公口里得知,吃慣了面食的婆婆,其實并不喜歡吃辣椒和米飯。

  1995年,公婆第一次來重慶看望我們時,我們的女兒已經(jīng)5歲了。那時,我們的房子只有一室一廳,五口人住在一起不免擠擠挨挨的,而且,南北方、兩代人,生活習慣、文化層次上的差異確實很大,因此,在這種"零"距離的接觸中,一些矛盾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了。但萬幸的是,這些矛盾不但沒有激化,而且,還對我和婆婆的親近起了催化作用。

  婆婆來了沒多久,我突然發(fā)現(xiàn)廚房水槽下的空塑料瓶多了起來。細心觀察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些瓶子是婆婆偷偷揀回來準備賣廢品用的。我沒有聲張,不動聲色地把婆婆喊到一邊問起這事,婆婆一聽就臉紅了,怯怯地說她也不想堆在家里,可是收廢品的嫌她一次只賣一兩個瓶子麻煩。為了在數(shù)量上達標,她只得把瓶子揀回家,暫時堆起來。婆婆說:"我是沒有收入的人,不想給你們增加負擔,揀兩個瓶子至少能給孫女買支冰糕嘛。"

  老人家是一片好心,可廢棄塑料瓶不衛(wèi)生,堆在廚房是個隱患,但如何才能既不讓婆婆揀破爛,又不傷害老人的自尊心呢?思前想后,我給婆婆提出了一個建議:首先,此事千萬別告訴我老公,上下班高峰的時候也不要去揀,男人畢竟都好面子,免得左鄰右舍看見背后嚼舌;其次,揀瓶子可以,但是得選干凈的揀,堆在家里也相對衛(wèi)生點;最后,我一再向婆婆聲明,節(jié)約是傳統(tǒng)美德,揀瓶子一點不丟人還很環(huán)保,為了讓婆婆覺得安心,我有空也幫老人揀兩個瓶子回來。在我的"添磚加瓦"下,婆婆收獲頗豐,很快就把"孫女的冰糕錢"掙了起來。過了不久,婆婆逐漸習慣了城市的生活,也感覺根本不需要她去揀瓶子賣錢,所以,她很快就"戒"了這個習慣。

  第二個沖突,是關(guān)于衛(wèi)生習慣。一天,正要開飯,女兒突然喳翻翻地叫起來:"誰洗的盤子?多臟啊!"我拿過一看,發(fā)現(xiàn)碗筷上都有油污,看婆婆滿臉尷尬的表情,我連忙捂住女兒的嘴,趕緊悄悄地把碗筷重洗了一遍。

  但接下來的幾天,我發(fā)現(xiàn)碗筷都沒完全洗干凈,但我沒聲張。有一天,我裝作無意地和公公聊天,暗察此事。原來,老人們在農(nóng)村時以面食為主,放的油不多,加之水源本來就不充足,所以,他們洗碗都只用冷水沖洗一遍。到重慶后,婆婆依然如法炮制,用冷水沖洗完,然后用抹布一擦就結(jié)束了。我知道不能剝奪婆婆勞動獲得的成就感,于是,我首先教婆婆使用洗潔精,然后告訴她這個東西只有熱水能沖洗干凈,否則吃了要生病,最后再私下告訴公公,麻煩他每天把婆婆洗過的碗筷用熱水沖一遍。公公出手,婆婆自然不會多心,這樣一來,洗碗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就這樣,在公婆來重慶居住的三個月時間里,我不但對婆婆多了份理解,和她也走得更近了。雖然在很多生活小細節(jié)上,婆婆有點大而化之,比如她從家里帶來的那塊大花布,既可以抹家具,又拿來擦地板。但我覺得像處理揀破爛事件和洗碗事件一樣,只要和老人溝通找準下手點,輕而易舉就能解決掉。我總結(jié)出的婆媳相處策略是:不加聲張,私下交談,委婉地提出建議,并監(jiān)督老人慢慢習慣。當然那塊大花布在我的幫助下很快"被風吹走",淳樸的婆婆也不會多心,拿著我給她換的一塊新毛巾又開心地打掃起來。

  2000年底,與我感情深厚的母親去世了,第二年一開春,婆婆就趕了過來??粗牌拍菑埑錆M慈愛的臉龐,還沉浸在喪母之痛中的我動情地說:"婆婆,以后你就是我最親的媽媽了。"

  難以想象的是,婆婆竟能把我飲食的口味、習慣全部牢記于心。我不吃冷食,走到哪里婆婆都會先試菜的溫度,如果涼了,馬上叫人回鍋加熱。每天下午,婆婆都會坐在家里的陽臺上,盯著我回家的必經(jīng)之路,只要我一進小區(qū),她就會跑到電梯門口接我。

  婆婆總愛挑每年的10月來重慶,5月再離開。我問她為什么單單挑這個時段來重慶,婆婆說,她心疼我一到冬天兩手就長滿了大凍瘡。她說:"媽別的干不了,冬天來幫你洗洗床單還行。"婆婆的細致體貼,讓我整整兩個冬天幾乎沒沾什么冷水,頑固了三十多年的凍瘡也消失了。

  2001年,我開始從事社區(qū)工作,一天晚上8點過,社區(qū)一戶居民家突然有事需要我前去調(diào)解。老公加班遲遲未歸,想起社區(qū)里那些九曲回腸的小巷,我又有點害怕,看出我的猶豫,婆婆主動請纓陪我一起上了路。

  那天晚上,任憑我磨破了嘴皮子,調(diào)解半天也收效甚微。正在我準備放棄調(diào)解時,婆婆操著標準的普通話發(fā)話了:"都是一家人,有啥化不開的結(jié)啊,你看我和媳婦現(xiàn)在不比一家人過得親?"我乘機把自己和婆婆幾年的相處經(jīng)驗來了個現(xiàn)身說法。事實勝于雄辯,鬧別扭的雙方最后都消了氣,我和婆婆勝利而歸。

  從此,我常常帶著婆婆,一起去調(diào)解社區(qū)里的家長里短,尤其在婆媳關(guān)系上,有婆婆在旁現(xiàn)身說法,我倆的雙簧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003年5月6日,婆婆又要啟程去小兒子家了。臨別時婆婆和我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媳婦,冬天等媽來給你洗床單哦。"豈料這一別,我和婆婆從此天各一方,幾個月后,婆婆突然去世的消息傳到重慶……

  5年過去了,我還在社區(qū)繼續(xù)著調(diào)解工作,但我常?;貞浧鸷推牌?并肩作戰(zhàn)"的日子,我也常常發(fā)自肺腑地告誡那些為了婆媳關(guān)系而苦惱的家庭:"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請珍惜這段情分。"

  猜你喜歡:

  未來婆婆哪些極品表現(xiàn)讓你崩潰 婆婆媳婦兒矛盾多 不會說話惹的禍

相關(guān)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