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禾健康,歡迎您!
首頁
資訊
疾病
醫(yī)院
育兒
減肥
保健
美容
科普
視頻
語音
文章
生活百科
中醫(yī)
心理
男性
體檢
親子
運動
養(yǎng)生
女人
醫(yī)藥知識
搜索
找醫(yī)院
搜疾病
問醫(yī)生
查癥狀
問答首頁
內(nèi)科
保健科
不孕不育
兒科
婦產(chǎn)科
肝病科
感染科
骨科
急診科
減肥
康復科
更多
麻醉科
男科
皮膚性病科
全科
體檢科
外科
五官科
心理科
藥劑科
整形美容科
中醫(yī)科
腫瘤科
醫(yī)院
首頁
>
外科
有痔瘡可以肛門自慰嗎
提問時間:2024-02-17 07:41
|
1人回答
問題描述:
有痔瘡可以肛門自慰嗎
全部回答
共
1
條回答
謝江強
瑞安市婦幼保健院
副主任醫(yī)師
回答時間:2024-02-17 08:02
痔瘡患者是不能夠性愛的,以免引來痔瘡嚴重,致使肛肛周疼痛和破皮,平時在飲食上也必須留意不能夠吃許多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太過精細的食物也不能夠吃,以免引來大便干結致使痔瘡破皮和疼痛,必須多喝溫開水,增進身體分解代謝,留意肛周的衛(wèi)生。特別注意應該注意積極的調(diào)整飲食習慣,盡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向Ta提問
上一個:
神經(jīng)梅毒是怎么引起的
下一個:
月經(jīng)一個月沒來,還老是想睡覺,是為什么
相關問題
經(jīng)常自慰會導致肛門墜脹嗎
性愛的話,考量與肛門墜脹,沒什么直接的關系,所以您再次出現(xiàn)肛門墜脹,多需要有考量其他因素引來的,比如說內(nèi)痔脫垂、直腸脫垂、結腸炎、直腸炎、肛乳頭...
李蕓
主任醫(yī)師
臨汾市人民醫(yī)院
兒科
肛門自慰會導致早泄陽痿嗎
2024-02-25 15:13
肛門是否有明顯痔瘡?
2024-02-06 10:47
肛門痔瘡是怎么形成的
2024-03-07 13:55
肛門突出是痔瘡嗎
2024-01-25 15:59
肛門自慰出血后咽喉痛
2024-03-12 10:12
自慰能引起艾滋嗎
2024-03-25 10:03
肛門周圍腫了是不是痔瘡
2024-03-11 09:35
肛門得痔瘡已經(jīng)變形了嚴重嗎
2023-11-05 05:00
最新問答
推薦
懷孕期間為什么容易甲溝炎
2025-02-18 12:11
懷孕期間容易發(fā)生甲溝炎,主要與激素變化、免疫力下降以及生活習慣改變有關。治療上需注意局部護理、合理用藥和調(diào)整生活習慣。
1、激素變化:懷孕期間,體內(nèi)激素水平顯著升高,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這些激素的變化會導致皮膚和指甲的含水量增加,使指甲周圍皮膚變得脆弱,容易受到細菌或真菌感染,從而引發(fā)甲溝炎。建議孕婦保持指甲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或清潔劑。
2、免疫力下降:懷孕期間,孕婦的免疫系統(tǒng)會有所減弱,這是為了保護胎兒不被母體的免疫系統(tǒng)攻擊。然而,免疫力下降也使得孕婦更容易感染細菌或真菌,增加甲溝炎的風險。孕婦可以通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來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
3、生活習慣改變:懷孕期間,孕婦的身體重心和體重分布發(fā)生變化,可能導致行走姿勢改變,增加腳部壓力,使指甲更容易受到損傷。孕婦可能因為身體不便而減少足部護理,進一步增加甲溝炎的風險。建議孕婦選擇合適的鞋子,定期修剪指甲,保持足部衛(wèi)生。
治療甲溝炎的方法包括局部護理、合理用藥和調(diào)整生活習慣。局部護理可以使用溫水泡腳,涂抹抗菌藥膏,如莫匹羅星軟膏或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合理用藥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調(diào)整生活習慣包括保持足部清潔干燥,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
懷孕期間甲溝炎的預防和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激素變化、免疫力下降和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通過局部護理、合理用藥和調(diào)整生活習慣,可以有效減少甲溝炎的發(fā)生和復發(fā)。孕婦應定期進行足部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問題,確保孕期健康。
皮下腫瘤會癌變嗎
2025-02-18 11:54
十二指腸病損切除術多少錢一次
2025-02-18 12:10
胃部惡性腫瘤一般能活多久壽命
2025-02-18 12:17
腦外傷耳漏多久能好
2025-02-18 12:12
前列腺內(nèi)見鈣化灶嚴重嗎
2025-02-18 11:46
涎腺源性腫瘤是惡性嗎
2025-02-18 11:44
脊柱內(nèi)腫瘤嚴重嗎
2025-02-18 11:35
過敏引起的腳部腫脹后開始發(fā)紫正常嗎
2025-02-18 11:24
漂白水會傷害皮膚嗎
2025-02-18 10:56
紅細胞壓積高啥意思
2025-02-18 11:39
推薦頻道
經(jīng)絡穴位
小兒皮膚科
亞健康科
疼痛科
口腔科
骨科
血管外科
腫瘤科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