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9sc94"></dfn>

  • <source id="9sc94"><video id="9sc94"><td id="9sc94"></td></video></source>
    <small id="9sc94"><form id="9sc94"><optgroup id="9sc94"></optgroup></form></small>

    拔火罐治療孩子咳嗽的好方法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火罐療法作為學的在臨床應(yīng)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實踐所證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于外傷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療,在內(nèi)科疾病治療中較少運用,兒科臨床應(yīng)用則更為鮮見。

      采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積地與人體接觸,通過傳導的作用,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促使血脈通達,疾病好轉(zhuǎn);同時減少火罐的使用也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而在噦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則可達到進一步加強經(jīng)絡(luò)刺激、傳導作用促進噦音吸收的目的。

      適應(yīng)證

      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咳嗽、氣急癥狀者,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均可運用該法。

      禁忌證

      一、高熱抽搐,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者;

      二、有局部皮膚破潰、皮疹、高度過敏、皮膚傳染病者;

      三、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而松弛者;

      四、病情嚴重,重度水腫、心衰、呼衰、腎衰者;

      五、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體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

      技術(shù)操作方法

      兒童治療時用閃火法,走罐與定罐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兩側(cè),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部第一側(cè)線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膈俞、膏肓;②部位:頸部、脊柱兩側(cè)、肩胛上區(qū)。

      二、操作方法:①器具準備:大、中、小號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鑷子;②患兒姿勢:脫下外衣,讓患兒取俯臥位,并將枕頭墊于胸部,兩手放于枕頭前,使肩胛骨自然放松(嬰幼兒可由家長抱著),裸露平坦之背部;③操作區(qū)皮膚準備:清潔皮膚后,在患兒背部沿脊柱兩側(cè)均勻涂沫適量凡士林油膏;④閃火法拔罐:取相應(yīng)型號的火罐,用閃火法將兩只火罐分別吸在脊柱兩側(cè),醫(yī)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著火罐走向拉緊皮膚,沿脊椎兩側(cè)由內(nèi)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火罐吸定在兩側(cè)肺俞穴。(閃火法: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后,伸進罐內(nèi),在底部或中部旋轉(zhuǎn)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罐處。以吸入罐內(nèi)皮膚高于罐外3~5毫米,皮膚微微潮紅為度;操作時動作要快,罐口與應(yīng)拔部位距離不宜太遠,火焰在罐內(nèi)不宜停留過久,以免罐太熱負壓不夠。)⑤游走罐:火罐吸定后,每隔3~5分鐘,將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鐘3~5厘米的速度移動。對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動,可在周邊加用火罐,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⑥定罐:另取兩只火罐按以上方法將火罐吸定,走罐后,最后將火罐吸定在哮鳴音、噦音明顯處或吸定于兩側(cè)膈俞穴。⑦ 時間:根據(jù)兒童年齡大小、適應(yīng)程度,5~20分鐘可起罐。⑧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邊緣的皮膚,另一手拿著火罐慢慢使空氣進入罐內(nèi),火罐自然脫落,不可硬拉強搬或旋轉(zhuǎn)。⑨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為1個療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緩解期隔日1次;視患兒病情和耐受程度而靈活掌握。

    相關(guān)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