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辯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發(fā)展為右心衰竭的疾病。臨床上以反復咳喘、咳痰、水腫、紫紺等為特征。可分為代償及失代償兩個方面。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本病常年存在,急性發(fā)作以冬春季多見。肺心病病程中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是可逆的,通過適當治療,心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后期病情危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中醫(yī)“喘證”、“痰飲”、“肺脹”、“水腫”等范疇。

  【病因病理】

  慢性肺心病的病因為機體正氣不足,反復感受風寒,肺傷氣弱,痰飲留滯,氣道不暢。肺傷日久必及于心,肺臟血瘀,損及心氣而致病。

  病理變化首先在于機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氣侵襲人體,肺先受之,肺氣宣降失司,發(fā)為喘咳。

  若反復感受邪氣測肺傷氣弱,痰飲留滯,日久正氣必衰,而進一步累及心、脾、腎諸臟?!胺蝹站帽丶坝谛摹?,心氣虛無以推動測致心血瘀阻而見心悸、胸門、憋喘、紫紺、舌黯;脾主運化,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痰濕內生,上涌犯肺,而見咯痰量多;腎主水,腎虛無以制水,水氣凌心,則加重心悸、氣短;腎又主納氣,肺主呼吸,肺氣應下行歸腎,腎氣又有攝納肺氣的作用,若腎氣虛不能攝納肺氣,則發(fā)為虛喘。因此,肺心病的發(fā)生,在于肺、心、脾、腎四臟功能失調。

  【診斷要點】

  1.有慢性肺部疾病史,早期功能代償,有咳嗽、咯痰、乏力、呼吸困難,隨著病情進展出現(xiàn)右心衰竭、呼吸衰竭,如心悸氣急加重,紫紺,頭痛,煩躁,神昏譫語、抽搐,甚至昏迷。

  2.體征 早期表現(xiàn)為肺氣腫,呼吸音減弱,可聞及干濕??音,心濁音界不易叩出,心音低鈍,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以后出現(xiàn)頸靜脈怒張,肝腫大,浮腫,腹水,心率加快等。

  3.心電圖 早期低電壓,心臟順鐘向轉位和肺型P波,電軸偏右;后期右心房、室肥大。

  4.X線檢查 肺部可有原發(fā)病的表現(xiàn),右心室增大征,甚至可有全心擴大。

  5.血氣分析 呼吸衰竭時,可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

  【辯證分型】

  1.寒痰壅肺癥狀:咳喘氣急,勞則即著,胸部脹問,痰白而稀,納少倦怠。舌苔薄白而膩,脈弦滑。多見于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

  證候分析:病程日久而肺虛脾弱,故見納少倦怠;正虛復感寒邪,肺氣不宣,痰濁上犯,故咳喘,痰多;因肺虛而又痰阻氣機,故胸脹問,咳喘勞則加重;

  舌苦薄膩,脈弦滑為寒痰內阻之候。

  2.熱痰蘊肺癥狀:咳嗽氣促,痰黃而稠,不易咯出,大便干燥,小便黃赤,口于。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多見于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

  證候分析:痰濁內蘊化熱,痰熱壅肺,故痰黃而難以咯出;肺氣上逆,故見氣促;熱傷津液,肺不布津,故口干,小便黃赤;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運化失司,故大便于燥;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均為痰熱內蘊之征。

  3 痰蒙清竅癥狀:神志恍惚,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或肢體抽搐,咳喘氣促,咯痰不爽。舌質黯紅或淡紫,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shù)。多見于肺性腦病。

  證候分析:痰迷心竅,蒙閉氣機,故見神志恍惚,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痰濁引動肝風,故可見肢體抽搐;痰濁壅肺,氣機上逆,故見咳喘氣促,咯痰不爽;舌質黯紅或淡紫為心血瘀阻之征,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shù)為痰濁內蘊之象。

  4.肺腎氣虛癥狀:咳嗽氣短,活動后加重,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痰白而稀,無力咯出,胸悶心悸,汗出。舌淡或黯,脈沉細數(shù)或有結代。

  證候分析:肺虛無以主氣,腎虛無以納氣,故氣短,活動后加重,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肺氣不足,不能宣肺布津,故咳嗽,痰白無力咯出;肺病及心,心氣虛弱,氣機不利,故胸悶心悸,汗出;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故舌淡或黯;脈沉細數(shù)或結代亦為肺腎氣虛,兼有血瘀之征。

  5.脾腎陽虛癥狀:面浮肢腫,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納差,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細。

  證候分析:陽氣衰微汽不化水冰邪泛濫則面浮肢腫;水飲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脾陽虛則脘痞,納差,便溏;腎陽虛則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細為陽虛水停血瘀之征。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