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孩子的學前教育都是源自于生活父母的教育,也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成語故事,因此許多家長都會讓孩子效仿故事中的孔融,讓他們學會分享,要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是要注意他們的年齡的,一般在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分享這個概念的,基本上要在三歲以后再培養(yǎng)他們這個習慣,可是如果有些孩子都三歲不止了家長該如何教育他們學會分享呢?

1、分享,并不等于失去
孩子不愿意與人分享,有時候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東西分享給他人自己就沒有了。因此,讓孩子分享之前,首先要幫助孩子形成對自己持有物“物權(quán)”的安全感,就是讓兒童知道一個結(jié)果:這個物品是“我的”,不管誰觸碰或使用過之后,這個東西仍然是“我的”。
2、分享,也可以有選擇
要孩子分享他的“至愛”,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換個角度想想,我們自己同樣也有不愿和他人分享的東西,不是嗎?所以,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合適的分享物品。例如,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先挑選幾樣他愿意讓別人玩的玩具,諸如積木、蠟筆、圖書等。如果孩子把某個玩具牢牢抓在手里,就是不肯讓給小伙伴,那么不要強求,想辦法轉(zhuǎn)移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盡快結(jié)束他們之間的爭奪。
3、用鼓勵、表揚,強化分享行為

對孩子來說,分享并不意味著他必須把手中的東西交給別人,媽媽也沒有必要這樣去要求。即便只是把手中的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看一看、摸一摸,那也是他嘗試分享的開始。這時候,就需要媽媽們善于發(fā)現(xiàn)寶寶表現(xiàn)出的分享行為,并及時給予正面強化和反饋,幫助他在各種情況下不斷地、自覺地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引導的話語、贊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親切的點頭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極大的鼓舞,進一步強化分享行為,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4、家長做好“大方”的榜樣
生活中,一些爸媽給寶寶買了較貴重的玩具,就叮囑寶寶不要給別人玩。有些爸媽甚至很得意自己的寶寶“獨占”某樣東西,認為寶寶這樣才不會吃虧。這些行為以及心理暗示無疑會使寶寶越來越不愿意分享。
5、和孩子探討解決方案
當孩子們?yōu)榱送婢叽虻貌豢砷_交的時候,先讓他們安靜下來,然后對他們說:“你們倆都想玩同一個玩具,那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大家都玩到玩具呢?”把問題拋出來,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多給孩子一些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下一步該怎么做。
6、分享N不要
孩子拒絕分享的時候,千萬不要羞他“小氣”“摳門”。 如果總是說孩子小氣,孩子就會真的“小氣”了,孩子會把“小氣”和自己的行為對應(yīng)起來。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簽,他將永遠學不會分享。
當孩子不樂意分享的時候,如果大人出于面子,把玩具強行給了別的孩子,這種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厭惡分享行為。同時,這也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
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之類的話。因為,這樣不僅是在拒絕孩子的分享,給孩子帶去失望,更重要的是,這會讓他誤以為分享只要做出個“姿態(tài)”就行,并不會要他真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來分享。
總結(jié):以上就是培養(yǎng)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的方法了,家長們不要心急孩子還不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這件事情急不來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外向,他們熱愛交朋友,家長平時在教育教育,這樣他們自然而然的就學會了分享,可有些孩子家在比較嬌縱,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了,自主感覺比較強,這時就需要家長循循善誘去引導了。
- 上一篇:親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語言方式
- 下一篇:為什么孩子會存在蛋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