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教育孩子還是要牢記吵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做正確的引導來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咱們要先自己明確只有讓孩子在一個安穩(wěn)、明理的環(huán)境中成長才能養(yǎng)成好的性格,并在以后與人溝通中形成一套好的策略。

對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對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1、想發(fā)脾氣的時候立即遠離孩子

不管多么生氣,在準備說出發(fā)火的話之前遠離孩子,可以去別的地方做做深呼吸、喝杯熱水聽聽音樂或者打開電腦把自己的不滿情緒描述出來。

2、意識到自己的憤怒情緒

在遠離孩子的這段時間,首先意識到自己是在憤怒的情緒之中,慢慢接納這一情緒。

然后思考自己為什么要發(fā)脾氣,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對憤怒的情緒和讓自己憤怒的事情進行疏導。

3、找個發(fā)泄物或能夠發(fā)泄壞情緒的事

如果實在是非常生氣,那就找個發(fā)泄物,比如打打枕頭,或者找紙筆隨便涂鴉。再不行,就出去跑跑步、看一場喜劇電影、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感受樂趣和美好。

想各種辦法等自己不那么生氣了,等怒火完全熄滅之后再去和孩子說話。

家長大吼大叫下孩子的成長現狀

1、變得膽小怯懦缺乏主見

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的調皮搗蛋就是不乖的表現,為了改變孩子這樣的現狀,家長就會采取大吼大叫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乖巧聽話,但是長期以來,家長用大吼大叫的方式“鎮(zhèn)壓”孩子,孩子會變得非常膽小,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一想到家長會大吼大叫否定自己的想法,也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埋藏在心里,不敢表達出來,這樣就會形成膽小懦弱、遇事情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

2、遇事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暴躁

家長的行為舉止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模仿力,家長什么樣的脾氣和性格,孩子就會養(yǎng)成什么樣的脾氣和性格,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時間長了,孩子就變成了家長心中最不愿意成為的模樣,變成一個情緒極其不穩(wěn)定,很容易暴怒的人。

3、親子關系惡化

孩子調皮搗蛋是天性,也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家長關注自己,家長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會在內心深處認為,家長不愛自己,就會慢慢疏遠家長,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越來越惡化。

父母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第1點: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無論是犯錯誤還是沖撞了父母,都有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有時候孩子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他們的經驗不足,或者想法與大人不同。老師認為,與其對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大吼大叫,不如靜下心來與孩子好好談談,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做一個傾聽者,比做一個訓誡者,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第2點:父母應放下身段與孩子協商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長輩,在孩子面前有著家長的威嚴,所以習慣對孩子下達命令,而且往往是一種頤指氣使的姿態(tài),認為孩子必須聽自己的,但是這樣的姿態(tài)會讓孩子產生距離感,不僅影響親子關系,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老師建議,家長正確的做法是放下身段,以朋友的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協商,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

第3點:父母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自食惡果”

有時候再怎么打罵,孩子也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會認為父母在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讓孩子更不好管。老師的觀點是,在保證孩子足夠安全,以及不會產生真正惡果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做錯事的后果,當孩子身臨其境體驗到了,就會知道犯錯的成本。

第4點:父母想辦法讓孩子產生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是一個人能夠設身處地去為別人著想,真正投入感情換位思考。北大教授指出,家長應該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產生同理心,當孩子犯了錯誤影響了其他人的利益,教會孩子去換位思考,讓孩子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是自己被這樣對待會怎樣想。孩子有了同理心之后,就會知道有些錯誤是不能犯的。

第5點:父母應該給出孩子更多的選擇

對孩子總是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很多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會直接告訴孩子“您不應該那樣,應該這樣”,會給出孩子在一個自己認為對的處理方式,要求孩子必須照辦。但實際上,孩子不一定會認可這個家長認為唯一正確的方法。老師認為,家長可以試著給出多個正確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選,孩子一旦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就會更容易接受。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