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依附的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女性對嬰兒的依附關系是天生的,女人是自然的母親,生物上的遺傳使她們擁有所有作為一個母親所需的配備。而男人成為父親則是透過社會學習的結果,但是盡管他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取代母親這個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像為人父母那樣把男人和女人緊緊的扣在一起。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因為雙方都把他們各自不同的觀點帶進來,所以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比為人父母更能顯露出男女性別的差異。

為什么孩子依附的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不管一個好爸爸如何的吃味,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獨特而無法取代的,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沒有人能取代母親這個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社會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鼓勵父親盡量參加自然生產的課程,兩個人一起照顧嬰兒,結果,雖然父親也勤于照顧孩子,母親和孩子的關系還是較為親密。

  至于父親單獨帶孩子,則會使孩子感覺混淆,要求媽媽趕快回來。

  女性對嬰兒的依附關系似乎是天生的,男性則是社會學習的結果。母親是自然的父母,父親雖然也盡力在做,但總是不是。

  女性大腦對照顧上的偏向可以從下面這個實驗看出。在動物中,透過注射女性荷爾蒙的方式,可以加強它的母性本能,而在女人身上,自然分泌的黃體素在懷孕時增加了一百倍。

  當老鼠剛出生其大腦尚未完成性別設定時,如果給一只公鼠注射女性荷爾蒙,可以引誘出典型的母性行為。同樣的,假如給一只母鼠注射男性荷爾蒙,也可以使其母性本能消失。

為什么孩子依附的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在大多數的靈長類中,養(yǎng)兒育女完全是母猴的事。女性照顧幼小動物的行為很早就出現了,前青春期的公猴和母猴面對一只剛出生的小猴子時,有著非常不同的行為,小母猴會顯露出疼愛的表情與動作,而小公猴則不理不睬,甚至有攻擊性的行為出現。

  在極少數公的會協(xié)助扶養(yǎng)孩子的種族中,公的和母的在肢體動作和行為上仍然有不同,協(xié)助越多的,行為越偏像母的。而男人若在胚胎期接受到女性荷爾蒙的濃度越高,便越會幫忙照顧嬰兒。

  與別人有身體上的接觸是女性的特征,這亦是嬰兒和母親之間聯(lián)結(bond)關系的形成要件。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兩個假媽媽:一個是鐵絲網做的,但身上有個奶瓶,小猴子可以吃到奶;另一個是絨布做的,很柔軟,但是沒有奶喝。

  結果小猴子大部份時間都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肚子餓時才去鐵絲網媽媽那兒喝奶,喝完后又回到絨布媽媽的身邊。這些跟著絨布媽媽長大的猴子對各種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都較跟著鐵絲網長大的猴子來得強,顯然母親的溫柔擁抱比吃奶更重要。

  父親終于學會了抱孩子的重要性,在這里「學」是個關鍵字,因為男性大腦沒有任何的傾向促使他們自動去抱孩子,在成為父親后沒有開關啟動分泌多一些女性荷爾蒙,就算有也沒有用,因為大腦在設定完成后,即使有更多的荷爾蒙也無法影響原來的設定了,所以他們只好用學習的方式去啟動照顧的行為。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